调研必须强化问题意识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1-11-06 16:00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这为我们改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调查研究成效,指明了方向,厘清了思路,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部弄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进而达到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落实的目的。因此,调查研究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上下功夫、用气力。

“真研究问题”,要求调查研究必须端正态度,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焦裕禄有一句名言,“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在兰考工作一年多时间里,焦裕禄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兰考120多个大队,沉下心来研究困扰兰考发展的盐碱和风沙问题,最终找到了广种泡桐制服风沙的办法,留下了“看见泡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的佳话。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初到村子就跑遍了全村108户人家,驻村6年完成了29本“民情日记”,正是这种“真研究问题”的调研,使他打开了发展的思路,找到了带领乡亲们脱贫的办法。

“研究真问题”,要求调查研究必须改进方法,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学会分析问题。9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到寻乌作调查,不仅向调查对象问得细,情况摸得清,而且进行了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真分析,其中一个重要收获是“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向毛泽东学习调查方法,就是要依据所占有的材料,准确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使肤浅的认识深刻化,直到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为政之道,贵在落实。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求“效”,就是要出实招、见实效,用切实可行的办法,针对性的举措解决问题。“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熊运浪在30多年的基层工作中,坚持在一线解决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诸如“农村留守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周末想找个地方看看书”的诉求,他都是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的。纵观调查研究的成功实例,在解决问题中,一则要“快”。良弓在手,贵在速发。在推进事业发展中,矛盾和问题总是不断出现,只有出现一个立刻解决一个,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二则要“准”。一件事有几种办法,一个问题有几种解决方案,要通过认真思考和科学论证,找出最优、最科学的办法,精准施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三则要“细”。只有过细地做工作,认真解剖麻雀,遇到问题想深抓细,才能让想法变成办法,让计划变成行动,让行动化为结果,从而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推动事业发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多一些“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的调研,除了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认识水平、能力素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也很重要。例如,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和选人用人机制,让更多实干家走上重要岗位,让那些搞形式主义、“花架子”的人没有市场;加大对调查研究过程及实效的跟踪考核和督察督办,倒逼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推动调查研究取得实效。

文:向贤彪

【责任编辑:庄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