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怀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1-08-25 10:11

展示馆内游人如织、保护棚旁考古挖掘有条不紊……泉州申遗成功之后,安溪县尚卿乡青阳冶铁遗址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挖掘出来的文物如何加强保护?”“专项经费怎么管理使用?”日前,安溪县纪委监委历史文化保护专项督查组来到遗址现场走访督查。去年该遗址列入泉州申遗项目遗产点后,县纪委监委持续督促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推进“一馆三棚”等项目建设,设立保护经费专帐、建立值班制度。同时,依托“天眼”、无人机等监控设备,随时了解青阳遗址安全保护情况。

这是泉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护航文物保护的一个缩影。


泉州古城一角(庄志阳 摄)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市素来有“多元文化宝库”的美誉。近年来,泉州市纪委监委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尤其是历史文物保护的监督检查,针对该项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的特点,出台“两促四纠五查一曝光”十二条工作措施,明确将十三种行为列为监督重点,要求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提高政治站位,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加强对历史文物保护的监督检查,守护古城历史文化根脉。

压实“两个责任” 建立齐抓共管格局

历史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多、任务多、项目多。对此,泉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化运用“1+X”监督机制,既压紧压实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历史文物保护中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又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泉州市纪检监察干部到洛阳桥遗产点了解相关文保工作落实情况(张九强 摄)

泉州市纪委监委联合市文旅局、住建局、自然资源规划局,抽调20名人员成立4个专项检查组,对全市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全覆盖监督检查,实地走访抽查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点59处,发现问题57个。“目前,泉州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我们分级分片逐一深入走访巡查,查找管理漏洞,推动落实监管责任,确保万无一失。”驻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纪检监察组组长黄礼智表示。

历史文物的修缮保护,资金是关键一环。驻市财政局纪检监察组督促市财政局相关职能科室统筹用好市级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和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推动制定《泉州市市级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和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督促及时拨付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南安市纪检监察干部在遗产点九日山祈风石刻了解文物保护措施落实情况(黄文彪 摄)

不久前,德化县突遇罕见冰雹暴雨天气,第二天一早,南埕镇纪检监察干部就实地检查辖区大洲宫、华山宫等县级文物点,了解受灾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处置。

“这次冰雹只是轻微砸烂了些许瓦片,得益于联管联检机制,镇里专门拨付了资金进行修缮和提升。”德化县南埕镇大洲宫理事会理事长程长城对前来回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说道。南埕镇纪委监察组依托“1+X”监督机制,督促消防、安办、文旅、林业等多部门建立文物联管联检机制,定期开展日常巡查、组织培训、抽查督查和专项研究,一发现问题就召集相关部门、专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古宅古建筑的保护,进行专题研究、及时分析解决。


安溪县纪检监察干部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光地宅和祠,监督推动问房大厝保护修缮工程建设(林伟彬 摄)

织密监督网 从严追责问责

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必须严肃追责问责。泉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织密监督网络,建立线索移送、协作联动、提级查办等机制,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合力。


永春县纪检监察干部到五里街镇的中共永春一大会址了解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情况(陈跃虹 摄)

“作为分管和包组村干部,未能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发现、上报和积极劝导制止群众‘两违’,给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成不良影响……”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村委刘某因履职不到位被诫勉谈话。土坑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市的杰出代表,土坑村古建筑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收到群众“土坑村文保核心区出现多宗‘两违’建筑”的举报后,泉港区纪委监委高度重视,责令镇纪委迅速介入事件的调查核查和处置工作。

“征收政策、补偿标准有没有及时对你们进行公开?社区设有‘廉情气象站’,如果发现征收干部存在违反工作纪律、优亲厚友的情况您可以随时向我们反映。”连日来,鲤城区海滨街道纪检监察干部马不停蹄地走访市舶司遗址周边地区征迁户,通过实地查访、入户核实等方式,紧盯市舶司遗址周边地区征收工作中的重点细节、关键环节展开监督检查。同时,鲤城区充分发挥“社区廉情气象站”力量,收集预警性、超前性信息,及时查处历史文物保护方面的有关问题,大大提升了监督执纪成效。


泉州市鲤城区纪委监委驻区住建局纪检监察组干部到李贽故居监督修缮进展情况(林娉婷 摄)

活态传承 让历史焕发生机

保护历史文物资源最好的方式是传承、弘扬和发展。泉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监督推动各级各部门修缮活用历史文物资源,让历史文物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泉州古城街巷游备受热捧。走进古城街巷,游客在巷子里品美食、逛古厝、赏展览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过去由于违法搭建和老房子年久失修,很多围墙和建筑出现裂缝,有坍塌的迹象。随着古城修复工作的推进,以形成于唐宋年间的金鱼巷为代表的29条古街巷焕发出新的生机。


经过修复的泉州古城中山路

位于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的黄素石楼,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是福建省唯一一座纯粹的石筑土楼,2005年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得益于泉港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推动,文保等职能部门积极作为,黄素石楼修缮一新,并结合开展“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经常性组织南音、木偶戏、罗家棍等非遗传统项目展演。


泉港区干部群众在黄素石楼观看掌中木偶戏《拒贿》演出(郑鉴强 摄)

“‘急公尚义’四字系康熙皇帝玄烨亲笔,1715年大学士李光地为旌表其八世祖李森,建立此坊。李森乐义好施,终身不懈,生前即誉满全省……”在丰泽区,一条以急公尚义坊、七里庵等历史文物资源串联起来的研学路线,成为党员干部、中小学生的孝廉文化现场教学活动点。丰泽区纪委监委在督促历史文物保护的同时,以辖区历史文物为依托,挖掘了历史文物背后的孝廉文化故事,赋予其时代新内核,让历史文物背后的优良传统风尚进行创造性转化和教育性传承。

“历史文物印刻着城市记忆,传承着历史文化,保护好古城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泉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傅藏荣表示,泉州市纪委监委将聚焦古城文物保护,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精心呵护老祖宗留下来的“真宝贝”,让“世界的古城活着的古城”底色愈发鲜亮。

供稿 | 泉州市纪委监委

文字 | 林佳如 陈伟鹏 陈静雯


【责任编辑:庄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