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人生——我读《哲学·科学·常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8-09-26 21:33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显而易见,在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眼里,“生存”“觉醒”和“思考”都是人生关键要素,但是“生存”仅仅是简单需要,“觉醒”和“思考”才是穷其一生需要孜孜以求的崇高行为。回顾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怀疑、辩论、求证和获得中以曲线状态运行着。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会是个体人生一大步。这个时候,社会属性之所以优于自然属性,高贵美好之所以盖过庸俗低下,全在于是否具有“追问”的精神品质。伴随着“追问”,人类社会从此迈入文明有序的发展轨道,纯粹个体也从此展现出自信从容的精彩乐章。

    世界是多维度的,人生是多元化的。陈嘉映先生就是一个善于追问人生终极意义的人;《哲学·科学·常识》也是一本善于追问生命和人生真理价值的书,是关于“科学”和“哲学”论辩的个性化特色表达的书。这本书一方面系统回顾人类历史上的求知历程,另一方面对人之本、知识之本进行追问——科学因何能取得成功?科学能为这个世界提供精确答案吗?科学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求道之途?我们应该如何拓展人类知识边界?我们又该怎样消解现实生活困惑?陈嘉映先生这样不厌其烦地娓娓道来,仿佛是在讲堂之上传道授业解惑,既把深奥人生问题讲透讲明,更把高深哲学话题说清说全,引导我们自觉思考哲学和人生,用哲学思维装点人生精彩,用人生实践丰富哲学感悟。

    作为一本较为贴近普通读者的哲学著作,《哲学·科学·常识》充分照顾到普通读者阅读感受,通过直白浅显语言阐述深奥哲学道理,通过通俗易懂讲解传达深刻人生过程。直接套用陈嘉映自己的话来说,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他自己则是尝试用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讲述一遍。因此,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阅读《哲学·科学·常识》的整个过程,不仅是轻松舒服的哲学知识体验,也是愉悦满足的心灵灵魂洗礼。不仅大大减轻了人们的阅读负担,大大减少了人们的追问桎梏,而且可以直接开始一段神奇美妙的人生追问。由此可见,《哲学·科学·常识》这本著作,之于哲学家来说是一次开拓性尝试,哲学完全可以这样“接地气”地通俗讲述;而之于普通读者则是一次动人心魄的阅读之旅,原来哲学能这样令人欲罢不能难以释怀,这是何等赏心悦目的人生追问尝试。

    老子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陈嘉映也说:“他关心的是哲学的命运,或者,思想的命运”。《哲学·科学·常识》其实也是在暗示我们:当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们,一方面惬意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方便实惠,常常会洋洋自得忘乎所以;另一方面不可回避要直面生存和信仰危机,常常也会惊慌失措无所适从。正是在这样多面冲撞夹击下,作为纯粹单薄的人类个体本身,孤独感和无助感必然随之而来。孤独源于思想的自我封闭,无助源于肉体的无所依附,这些都是今天乃至以后人类势必会遭遇的共同命运。现实既已然如此,哲学又该当何为?同为哲学家身份的叔本华说过:“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孤独为思想的孕育准备了温厚土壤,孤独为内心的平和提供了现实推力。孤独与平和,或许可以直接就理解为孪生关系,它们最初的原始母体都一样,唯一稍显区别的是事物的两种不同表现状态,它们两者始终需要倚靠思想发出的光芒,最终让人自然而然产生认可进而尊崇膜拜。

    哲学虽然蕴含无穷无尽的智慧力量,但是本身却不能给人们带来任何现实功利性好处,反而常常会让人陷入不能自拔的尴尬窘境,有时候难免也会因此怀疑世界和人生。不过话说回来,怀疑,总归不是一件什么倒霉事,反倒可以说是一件幸事乐事。那是因为,只要开始怀疑了,就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完整和不健全。苏格拉底不就说过:“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由此看来惟有通过反思才能求取领悟,唯有通过回顾才能把握将来。陈嘉映和《哲学·科学·常识》真的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无知,让我们对于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他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于世界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对于人生有了更深沉的感悟,对于未来有了更通达的预期。《哲学·科学·常识》让每个人都可以从模糊、混沌和自我中解脱释放出来,再次审视研究眼前世界和身边人生,并且收获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和幸福的人生。(作者:姚添丁)

【责任编辑:庄秀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