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镛:清廉御史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7-06-02 10:21
“敦孝弟以重人伦,尚节俭以惜财用,训子弟以禁是非,躬稼蔷以知艰难,读诗书以明事理……”

    “敦孝弟以重人伦,尚节俭以惜财用,训子弟以禁是非,躬稼蔷以知艰难,读诗书以明事理……”

    陈庆镛(1795-1858年),字乾翔,号颂南,1832年中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后迁员外郎,而后历任江南、江西、陕西道监察御史,《清史稿》列有其传,人称“鲠直御史”,与朱琦、苏廷魁并称“谏垣三直”。

    坐落于丰泽区北峰社区的陈庆镛故居

    在监察御史任内,陈庆镛刚正不阿、实事求是,恪尽职守、亢直敢言,所上《武营积弊疏》《海疆防堵疏》《整饬戎行疏》等数十奏疏,皆属切中时弊、忧国忧民之议。1844年,时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的陈庆镛,毅然奏疏直谏皇帝,极力弹劾琦善、奕经、奕山等在鸦片战争中丧权辱国的罪人,直言“刑赏失措无以服民”,请求“收还成命”,以使“国法稍伸,民心可慰”。这道奏疏有理有据,大胆耿直,措辞严厉,宛如惊雷落地。最终琦善等人“均著革职”。一道奏疏,言人之不敢言,其作用令人咋舌。陈庆镛也从此“直声震天下”,世人“皆望其风采”。

    陈庆镛在任期间,面对国家安危和大是大非,依然锐气不挠,针对弊政频上谏言。如,为修治黄河南段,上《河防筹书疏》,为反对卖官鬻爵,上《请停捐军功举人疏》,影响深远,尽显其赤胆忠肝、实事求是之本色。

    陈庆镛倡导的“实事求是”篆刻在故居墙上

    故居里悬挂的“抗言敢直”“直声振天下”牌匾

    “主忠信以植根本,守本分以寡过恶”,陈庆镛为官廉正,不为苟且邀功,不曾搜刮百姓,故而生活清寒节俭,亦有诸多清廉故事闻名于世。有一年,陈庆镛回乡过年,晨起去灶脚舀水洗面,灶上锅内不知盖着什么在炖,只听得咕咕直响。他问夫人“所炖何物?”夫人答曰,“炖汝清廉骨。”他不解,上前揭开锅盖,却见锅中是在炖生棉纱。原来棉花纺纱前,须炖去油脂,棉纱才会又好又嫩。陈庆镛这才得知家人不以其在朝为官而收受他人财物,而是谨记其教诲,“取之有道,工买何妨;克勤克俭,毋怠毋荒”。故夫人平日在乡里只能以纺纱织布维持生计。见此状,他既欣慰又惭愧,当下解落身上一块玉佩,去当铺当得薄银,以过年关。

    陈庆镛南归时,他随行拉了13车的行李。不料想路上却遭遇打劫。匪徒原想这人是朝廷当官的,必是满车金银财宝,欣然打开却见满满当当的书籍。劫匪吃惊地说不出话来,陈庆镛却笑道:“为官十余载,喜得数车书,十几车书你们拿去看吧,或许能帮你们洗心革面,老夫奉送也。”

    陈庆镛一生博学多才,“精研理学,而制行则服膺宋儒,文辞朴茂”,对钟鼎考释、词章碑志,均有精深造诣,留有《籀经堂文集》《三家诗考》《说文释》《古籀考》等著作,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给予高度评价,称其“谈经颇似李文贞(清代李光地的谥号)”,其严谨治学之风可见一斑。

    陈氏家训有曰,“制行唯严以律己,处世当宽以绳人”,陈庆镛一辈子以程朱理学作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绳,尊崇质朴自律的汉儒精神,重视培育崇实尚廉的家风习气,并传授于后世。(郑锦芬)

【责任编辑:黄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