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德政碑”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17-04-12 15:02
何谓“德政碑”?凡为官者清正廉洁,造福一方,曰“德政”。百姓为其刻石立碑,至于百姓是不是自愿,那就不得而知了。在碑石上刻上纪念性的文字和图画,树立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称为“德政碑”,又叫“遗爱碑”或“去思碑”。

    何谓“德政碑”?凡为官者清正廉洁,造福一方,曰“德政”。百姓为其刻石立碑,至于百姓是不是自愿,那就不得而知了。在碑石上刻上纪念性的文字和图画,树立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称为“德政碑”,又叫“遗爱碑”或“去思碑”。

    闽东比较有名的“德政碑”有明湖广布政使游朴“德政碑”、清福宁知府李拔“德政碑”,前者碑石尚在,后者已不知所终。“德政碑”在福鼎也就仅丁芳立过一块,但闻其名,多未见庐山真面目。经多方打听,才得知在当地文化馆的某处藏了起来,前往寻访一次,终未能一见,引为憾事。

    光绪年间的福鼎县令丁芳在鼎任职近十年,但现仅存的《福鼎乡土志》对其生卒记载还是语焉不详,事迹还是有寥寥数笔。乡土志载,丁芳,字兰村,河南祥符人,进士出身。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任福鼎县知县,何时离任不得而知,丁芳在鼎政声颇佳。

    丁芳为人敦厚,办事精明干练。据传其断案必穷根究底,明察秋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鼎县乡土志·刑政》中有一段关于丁芳狱讼刑政的记载。其实狱讼刑政,也是清代基层知县的主要政务之一,民间诉讼案件均由知县坐堂推问判决。光绪十七年(1891年),知县丁芳“摘奸发伏,人不能欺;每折狱,升堂辩滔滔,不见瘁。痛除匪类,严禁赌风”。在过去的百余任知县中,清官廉吏堪称道者,终是少数。不光是福鼎,全国大风气使然。遍查史料,福鼎历任知县中,在狱讼刑政方面能与丁芳媲美的也就以“平日留心民瘼,决狱尤明慎平允”的首任知县傅维祖,以及同治年间力将鼎盐改归官办的知县陈庆生,余者不足为道。

    在惠民便民方面,丁芳也费不少力气。旧桐山一步之遥,有水北溪石桥,系闽浙交通要道。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初六日,福鼎发生地震,震声如雷从西北至,闻者头眩。水北溪桥塌坏30多丈。时县令丁芳到任不久,多次深入水北各村倾听民众呼声,深知此桥重要,亲自督造三个月,终将石桥修复。

    在关心民瘼方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大旱,至八月十六日强台风袭福鼎境,连日暴雨,洪水成灾,四野水高丈余,田庐人畜漂没无数。丁芳废寝忘食,积极组织百姓抗灾夺粮,故民无饥馑。经过这次的抗灾,丁芳深感积谷备荒之重要。第二年春,他还带领贤良乡绅、慈善会董事人员向全境各殷户劝捐,提出“每积存一百担谷子捐三担,一百担以下的免捐”的口号。该方案一方面让全境各富家都能捐出粮食,又避免了众多中农、富农过重负担,市民拍手乐从,共捐集稻谷四千余担存入粮仓。他还在境内几个人口较为密集的集镇,如点头、管阳、店下、前岐、白琳等地设立社仓,保证了一方百姓灾年不乱,保境安民。

    纵观“德政碑”的立,大体分为两类“立法”。一类是老百姓为贴心的父母官所立。如宋包拯担任开封知府,明镜高悬,以廉洁著称,百姓为他立“德政碑”,这是立在了百姓的心上。他的名字世代相传,至今家喻户晓。近年来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沈浩、王瑛……他们执政为民,廉洁奉公,鞠躬尽瘁,办了数不清的实事、好事、大事,政绩显赫,百姓为他们刻石立碑,顺理成章,理所当然。这样的丰碑,耸立在十几亿中国人的心中。

    还有一类“德政碑”,本不该立,却立了起来。此类“德政碑”,不是百姓为“父母官”所立,而是“父母官”自己给自己立,或下面的“父母官”为上面的“父母官”立,或“父母官”之间你给我立,我给你立,自吹自擂式,如宋奸相蔡京、清巨贪和坤等人也曾立过“德政碑”。这样的“德政碑”也是“缺德碑”,其寿命是很有限的。

    丁芳“德政碑”属于前一类,毕竟他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虽然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事。谈起政务,如今哪位县长没救过灾,哪位县长没少在市政建设方面下功夫,哪位县长没慰问百姓。但在封建社会“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世风下,能立丁芳“德政碑”,已是十分难能可贵了。(宁德市纪委)

【责任编辑:黄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