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闽文化的廉洁精神⑾叶向高:忠信恬淡 向高致远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发布时间:2016-12-15 15:09
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晚年又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港头后叶村人,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左中允、左庶子、南京礼部、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为阁臣,并在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光宗泰昌元年(1620)及熹宗天启元年(1621)三任内阁首辅。

叶向高雕像

  叶向高(1559—1627年)字进卿,号台山,晚年又号福庐山人。福建福清港头后叶村人,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左中允、左庶子、南京礼部、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为阁臣,并在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光宗泰昌元年(1620)及熹宗天启元年(1621)三任内阁首辅。

  叶向高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善于决断大事,为万历皇帝出谋划策,调剂大臣之间的关系,更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向高于天启四年辞职归乡,卒于天启七年(1627年),年六十九岁。崇祯初年,叶向高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叶向高秉承以“唯恬淡可以立身”,“唯忠信不欺可以事君处事”的家训,一生廉洁自律,奉公执政。史称在内阁十二年“不曾向内阁请求一件私事,不曾受人一钱,不曾陷害一人”。为保护群众利益,敢于得罪皇族亲王而无所畏惧,是封建社会“忠君爱民”和实践“治家平天下”的典型。

明万历皇帝钦赐的牌匾

  以民为本 胸怀天下

  以民为本是叶向高辅政的思想核心。

  叶向高出任明末首辅,他首先看到的是广大人民的疾苦将成为国家危乱的根源;所谓“民不安,国必乱”。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叶向高初任内阁首辅,当时正值全国洪水为患,百姓颠沛流离,所以他内心如焚,急向万历皇帝上了《条陈时政疏》云:“南直隶及江浙湖广各省为洪水淹没至今未退,数百万生灵转徙流离,未有还定之日,此亦二百余年仅见之灾也。”劝皇帝“诸凡不急之务,悉皆停免,以固结民心,使有乐生之望。”所谓“不急之务”,就是指各种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这一点,在他以后多次奏疏中还有更具体的陈述。当时万历帝看了叶向高的奏疏,也很受感动,不得不在奏疏上批示:“至意各省灾伤黎庶,困苦流离宜恤。”

  明朝末年的天灾人祸,是历史上罕见的,人民的饥贫惨状,令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在宦官长期窃权,“报喜不报忧”的腐败政风之下,而叶向高却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请赈荒揭》中敢于向万历帝如实奉奏全国的灾情:“逐日风霾,经年不雨,自京畿以至山之东西,河之南北,又至于西蜀,尽天下大半皆成赤地,流离饿莩之状,至耳不忍闻,目不忍见。近且有父食其子者矣。村圩市肆,稍有货物、米谷,辄公行抢夺,莫之能禁。往者刘六、刘七、石和尚、赵风子,鄢本恕之类,皆以饥荒作乱,荼毒生灵,地方力不能制。……内帑之积,充刃如山,岂不能割其毫毛,救元元于沟壑之中。”紧接着叶向高又再上《拯荒揭》云:“臣闻畿南真保一带,每日死者常有数千人。畿辅如此,其在各省又当何如?”同时他还提到“福建水灾异常”。叶向高敢于劝皇上动用朝廷的“中央金库”,用来救济全国的灾民,这说明叶向高为了黎民百姓,具有独特的胆识。

叶向高在福清石竹山的题诗《登石竹岩》

  叶向高对王公贵族的封地大多非常不满。他提醒万历帝,过去嘉靖帝时,由于景王要求庄田过多,“几至激变”,这是一个严重的历史教训。万历帝由于偏宠福王,本来想赐给福王庄田四百万亩。但在叶向高的竭力反对之下,才不得不减少一半,改赐二百万亩给福王。

  明末的政治派别斗争非常激烈,尤以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斗争为最,此外还有“浙党”、“宣党”、“昆党”、“齐党”、“楚党”等等由一批地方官吏士绅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他们之间互相勾结,互相攻击,自我标榜,都是为了自己派别的私利,而不顾广大人民的疾苦。叶向高虽然是倾向于东林党的重要人物。但他并不陷于党争,而是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认为各个派别之间都有小人与君子之分,在选拔人才方面,要分清各个派别之间的小人与君子,不可以派别成见来选拔人才。在《韩魏国不分善恶黑白论》中说:“天下之患,非独小人为之也,君子亦有过焉。君子之过何也?好鹜于标植而不察于事端,太露于町畦而不详于制度。激于意气之奋而不及长远之虑。此皆君子之过也”。而在叶向高自己所编的年谱《蘧编》中说得更为明白:“今日门户各党,各有君子,各有小人。”所以在选择人才方面应该“去其小人,用其君子,不论其何党,乃为荡平之道。”这种君子与小人之论,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的。

叶向高在瑞岩山《谢政归来》题刻

  因为叶向高清正廉洁,不为亲朋好友办私事,所以,民间传说,叶向高不近人情,不爱家乡,没有为家乡做什么好事。其实不然,叶向高有着深沉的家乡情结,他爱家乡,对于福建家乡人民的疾苦,尤其关切,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

  万历皇帝贪财,为了增加内帑,以供挥霍,以宦官为矿监、税监,派到全国各地,征收赋税。这些宦官,所到之处,无所不为,无恶不作。派到福建的税监高寀,剥削人民的手段非常毒辣,福建人民恨之入骨。为此,叶向高上疏万历,痛陈矿税之害,请求召回税监。万历皇帝不想召回所有宦官,自断财路。不过,万历还是给了叶向高的面子,召回高寀。叶向高为福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京官用私宅办会馆,叶向高是第一人。他修建一座“义园”,专门收存在京亡故的福州十邑乡亲的遗骨,等有机会时,运回家乡安葬。叶向高还题写了三副著名的楹联,一副是福州会馆正堂“燕誉堂”的楹联:“万里海天臣子,一堂桑梓弟兄。”一副是义园楹联:“寄语往来人,莫为功名抛骨肉;伤心丘垄地,得归桑梓即蓬莱。”义园中建有一座乡情味浓厚的“麦饭亭”,叶向高为之写了一副楹联:“满眼蓬蒿游子泪,一盂麦饭故乡情。”叶向高为福州十邑乡亲做了一件大好事。

位于福建省福清市港头镇后叶村的叶向高公园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叶向高告老还乡。他虽早已迁居县城,但仍念念不忘故乡后叶村。因年老行动不便,常常感叹“欲与亲族乡里朝夕相处而不可得”。

  一日,后叶村几位老人特意赶到县城看望他,向高十分高兴,命家人设宴款待。席上叶向高对乡亲们备述了思乡之情和自己寻思多时未决的一桩心事。原来叶向高看透朝政日非,坚决辞职,辞职时,万历皇帝挽留不住,为了表示敬重“三朝元老”,赐白银千两“赡养老臣”。如何使用这笔银子,叶向高思虑多时,仍拿不定主意。这天便趁此机会提出来和他们商量。其中一个老友提出,这笔银子乃皇上所赐,意在使臣下安享晚年,尽可朝夕置酒宴会,邀请故旧宾客,欢饮聚谈,这也是“不负圣恩”之意。叶向高听了微微摇头说:“金尽则酒亦尽,以金钱浪费于酒席,对于故乡邻里,没有什么好处。”另一老者知道,叶家至叶向高告老之日家产仍然微薄,建议用这笔钱买田置房产,“为子孙计”。叶向高听了,微笑着说道:“家产多了,日后倘有不肖之徒,只知坐享其成,不思上进,甚至恃财凌弱,这多置田产之议,实有后顾之忧。”接着,他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老夫生于海滨荒陋之地,幸“生逢圣明”,位极人臣,腰环玉带,但辅政无所建树,实在愧对祖宗和故乡父老,常常于心不安。乡亲们常来探望,不仅路途遥远,且村北一横溪,每逢春潮暴雨,阻隔难行。因此,意欲将这千两银子在那里建一石桥,以便乡人出入,免受跋涉之苦,不知众位意下如何?众乡亲听了,都点头赞许,表示通力协助。

  消息传到后叶,全村男女老少,无不欢欣鼓舞。动工之时,连附近各村都争相来助,因此工程进展迅速,不期月就竣工了。桥成之日,叶向高在桥亭上题“赐金桥”三字,意谓使乡人“共沐天恩”,其忠君、洁己、恤民的思想,于此可见一斑。尽管叶向高把建桥的功劳记在皇帝身上,但家乡人却是不忘叶向高建桥的美德。因年深日久此桥早已倒圯无存,唯留《赐金桥记》一文传世。

位于福清市港头镇后叶村的叶氏宗祠

  疏通言路  任人唯贤

  得民心者得天下。叶向高认为,人心是国家安定的根本,只要人心不动摇,国家就有希望。所以收拢人心,是叶向高十分重视的政治主张之一。叶向高认为,要收拢民心,根本办法就是减轻人民负担。明末社会,除了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之外,还有一种最为人民痛恨的负担,就是各地“驿递”摊派。官员往来,都要动用大量老百姓的劳力,迎来送往,加重人民的负担。叶向高主张减免这些负担,而且身体力行。他经常轻装简出,有时甚至连肩舆都不用。这在封建社会中实是难能可贵的。

  叶向高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万历皇帝已经在位很长时间了,疏于上朝,国家大事无人过问,有些重要的官职都空缺着,对士大夫的任命往往又无法下达,君臣之间很有隔阂。廷臣们逐渐形成各种帮派,而宦官征税、开矿,又极大地危害了民众。叶向高因为德高望重而成为宰相,忧国忧民,一心为公,每逢主持政事都很尽忠效力。

后人为纪念叶向高两次入阁修建的“黄阁重纶坊”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叶向高时时提醒皇帝,要倾听各种不同政见的言论。

  叶向高曾上疏说:“当今天下酿成危害动乱的根源,大概有几种,但还不包括天灾人祸、寇匪强盗、物怪人妖。朝廷人才匮乏,是第一点。君臣之间闭塞隔膜,是第二点。官员们好胜喜欢争斗,是第三点。多多的贮藏,大量的积累,必有狂悖的事端出现,是第四点。道德风气一天比一天败坏,没有办法挽救,是第五点。假若陛下不奋然振作,选用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充实朝廷官署,将多年来废弛的政事一举革新的话,我担心国家的危亡,不在于外敌的侵略,而就在于朝廷内部啊。”言词十分痛切。

  叶向高主张用人唯贤。在选拔人才方面应该“去其小人,用其君子,乃为荡平之道。”。

  叶向高当了内阁首辅后,登门求情的,托事的,谋官的,络绎不绝。因为此事,他得罪了不少人,最后,得罪到妻子俞氏的娘家了。原来,俞氏有个侄子名柳玉,天天缠着姑妈,要姑丈给个小官当。

  叶向高素知此侄不学无术,但不知心地如何,便想试他看看。一次,叶向高在岳父家拿了两块银子给柳玉,见他喜出望外,接了银子转身就走。叶向高又拿出两块给身边的亲仆马细职。细职随手把银子垫在桌脚下,把桌子垫平了。叶向高见状,哈哈大笑,随即严肃地对俞氏说:“夫人,如有官位,宁可给细职,不能给柳侄。”俞氏就问: “这却为何?”叶向高解释说:“你看,刚才柳侄见钱满面喜色,抓了就走,而细职想的却是把钱用在什么地方好.这细职若当了官,即使无能,也不会害民,而柳侄一旦做官,定是害民的贪官无疑。我看,他如有本领,天大的事都可干,就是不能当官。”俞氏也觉有理,就不再为侄儿求情了。

叶向高在福清市港头镇后叶村的出生处

  家风立廉  恬淡立身

  叶向高出生于福清县孝义乡化南里云山境(现福清市港头镇后叶村)的一个书香之家。叶向高六岁读书,即能“过目成诵,属对敏捷”,称为“奇童”。一日,祖父出:“日长似岁闲方觉”,令他对答,叶向高应声曰:“夜永如年卧不知”。由此可见其聪颖。

  综观叶向高的一生,以民为本,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光明忠厚,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成为大明王朝一位难得的贤相、良相,这主要得益于他良好的家风。

  叶向高的祖父叶广彬是名闻一邑的文士。一次,同乡人向他借钱,借了以后没钱还了,他一听到这家没有办法还钱,就把借据烧掉了。他的父亲叶朝荣曾在广西养利州当知州,清正廉洁,不占不贪。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亲人,当地的同僚和老百姓去清理他遗物的时候,发现只剩下几本书和几件旧衣服。叶向高中进士的时候,父亲马上写一封信给叶向高,没有表示高兴,只说两句话:“惟恬淡可以立身,惟忠信不欺可以事君处友。”

叶向高在福清市的故居

  叶向高还有个好母亲。他当了中级官员以后,有一次回家探望母亲,特意买了一斤肉给母亲吃。母亲虽然为儿子的孝顺所感动,但她放在那边不吃。叶向高跪下去请他母亲要吃,母亲说:“我长久没有吃腥味的东西,吃不下,留给孙子吃吧。”叶向高到他母亲的房间一看,发现她挂的蚊帐很破旧。他没有告诉母亲,自己到街上买了一块蚊帐布,叫他夫人做个蚊帐替母亲换上。母亲一看要给她换蚊帐,放下脸教训他:“这个蚊帐是你父亲留给我的,你把它换掉,你是不是叫我换掉你的父亲?”叶向高跪下来哭,不敢换。叶向高假期结束了,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苦,遂邀请他母亲跟随他一起去南京,过上清闲一点的生活。她不走,叶向高跪着要他母亲走。结果他母亲跟他到福清县城后,跟他说:“我舍不得孙子,你的三个孙子还在家里,我舍不得离开他们。”于是叶向高的母亲又回到港头去了。到了港头,邻居问说怎么去了又回来?她说:“你们不知道,我一跟他到官场去了,他就要分心出来伺候我,就不能全心全意为国家办事。”叶向高的妻子生活也很简朴,她白天带着婢女和家奴去耕田,晚上还和婢女一起织布。

  在良好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叶向高不仅成为一位对历史作出贡献的政治家,而且多才多艺,著作等身,为我们留下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叶向高为官期间,著述不辍,结集颇多,传世的有《蘧编》、《苍霞草》、《苍霞续草》、《苍霞余草》、《苍霞诗草》、《纶扉奏草》等等一百余卷。叶向高是书法家,有墨宝传世。叶向高读孔子的《论语》,提炼出两个字,一个是“仁”,一个是“礼”。叶向高指出“仁”是人字旁,竖人旁二,一个人心中要有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别人,能够想到别人,自己就不会胡作非为。还有一个“礼”,一个人把礼学透了,对人接物就会谦虚些,就会尊重别人,就不会以为自己了不起,就会谦虚谨慎。他认为读书要明理,读书不明理比不读书的人更坏。

  古语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当今社会,廉洁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叶向高的廉洁思想、清廉事略和人格魅力,对于当前的廉洁文化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黄晓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