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件次”释放了什么信息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6-08-19 08:49

    日前,据报道,中央纪委今年上半年谈话函询中管干部达507件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0.4%。

    我国有多少现职中管干部,笔者不知;但507件次所占比例恐怕不低,比去年同期增长幅度更不算小。

    这个数据,或许提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新动向:一方面,查办腐败案件强度不减;另一方面,“把纪律挺在前面”力度加大。意味着,“谈话函询”将成为常态,对领导干部的提醒帮助更加注重实际效果。

    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是这几年人们渐已熟悉的新概念。不少党员干部说,这是从严治党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管党治党在理念上的一个创新。既反映了党风廉政建设的时代特点,也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政策。

    怎样理解——飞跃在哪里?创新是什么?

    例如,曾有段时间,有个说法很流行:“人家又没有犯法,咱管得着吗?”听上去似乎没毛病,如果党组织这样看,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也这样看,就是个大问题。有的人完全没有纪律观念,跟组织决定唱反调、妄议中央大政方针;有的人出差或办事没有报告意识,想走就走,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有的人生活作风不良,绯闻不断,却说“这是我的私事,别人管不着”……教训告诉我们,恰是这些被认为“管不着”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违法渊薮。“违法才抓,不违法就不管”这是一个重大的认识误区。

    又例如,对干部的监督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制度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但绝不能放弃组织监督。相比而言,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历史情况、家庭背景、思想状况、现实表现等,都有更全面的了解,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去留等有更权威的发言权,其监督力度绝非其他监督能取代的。

    但或许是因为组织监督面对面、人对人、事对事,所以不少同志不愿或不敢拉下脸,往往是“高高挂起”,使组织监督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名存实亡。

    再例如,制度建设不可缺位,这没错。但有制度没人愿意担当,制度就只能是挂在墙上的鞭子,锁在柜里的戒尺,没有灯泡的红灯。发了那么多红头文件管不住公款大吃大喝,是因为没有真较劲、真担当。如果发现问题请当事人如实说明情况:为何吃喝,谁去吃喝,什么标准……问问清楚,说说明白,制度的硬度就会大大增加。制度的效应必须依傍责任担当才能显现出来。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要有力度,这没得商量,但也绝不是说故意和谁过不去。与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直接见面谈话,对未澄清的问题不含糊地函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妥之处与错误问题,提出诫勉、批评,对涉嫌违纪问题及时处理……这些对不少人来说,可能已经不大习惯、不大自在甚至有相当压力,但这种不大习惯、不大自在和相当的压力,恰是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一剂良药。

    更重要的是,随着正风反腐的深入,我们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律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何处理党纪和国法关系,如何发挥组织监督的特殊作用,如何把制度建设和责任担当统一起来……相信,这样的实践摸索和理论创新,一定会有力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米博华)

【责任编辑:黄晓茹】